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 時間:2019-05-18 點擊數:


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近日,《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文章多次巧妙地引經據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透徹的分析闡述。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總書記引用的這些典故,從曆史啟迪中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風景這邊獨好

原文

中國非但沒有崩潰,反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風景這邊獨好”。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曆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

原典

清平樂·會昌

毛澤東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颠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釋義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出自毛澤東的《清平樂·會昌》,大意為:東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請不要說你來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是風華正茂,唯獨這裡的風景最好。這首詩是毛澤東于1934年所作。此時,我們黨面對着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但這首詩卻呈現出了堅定的革命精神和對挽救危局、領導革命走向勝利的強烈自信。

中國共産黨正是靠着這樣堅定的政治定力和自信,團結帶領人民,大膽探索,披荊斬棘,找到了一條能夠實現人民幸福、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走什麼樣的道路就決定什麼樣的前途和命運。正是因為堅持不懈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才能看到今天的“風景這邊獨好”,書寫出精彩的“中國故事”,創造出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迹”,這正是“中國道路”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邯鄲學步,失其故行

原文

莊子·秋水》中寫道:“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我們千萬不能“邯鄲學步,失其故行”。我們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原典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戰國·莊子《莊子·秋水》

釋義

“邯鄲學步”是《莊子》裡的一個寓言故事,講了一個燕國人不辭辛苦來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學當地人走路,可這個人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來的走路方法也給忘了,最後隻好爬回了燕國。邯鄲學步,以及東施效颦、拾人牙慧等一系列成語都說明,自己的路終究需要自己走,跟在别人後面爬行,一定不會有出路。

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曆史、獨特的國情,注定了中國必然走适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舊的制度推翻了,中國向何處去?中國人苦苦尋找适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複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後,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2014年,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回顧了這段曆史。在那個内憂外患、積貧積弱、風雨如晦的年代,在各種“主義”都用盡卻災難益重、危機更深的情況下,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實踐、探索,不斷經曆成功和失敗,從成功中總結、自挫折中反省,終于找到社會主義這條正确的道路,這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隻有沿着曆史發展的脈絡,才能真正明白道路的意義;隻有通過發展的現實,才能真正看到道路的力量;隻有堅持正确的道路,才能充滿改造現實、開拓未來的勇氣和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适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找到這樣一條正确道路曆經了千辛萬苦,未來,我們也必将沿着這條“我們自己的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書寫新時代的奮鬥史詩。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原文

我們始終認為,各國的發展道路應由各國人民選擇。所謂“中國模式”是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奮鬥實踐中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堅信,随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将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将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寬廣,我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影響必将越來越大。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原典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釋義

《竹石》是鄭闆橋的一首題畫詩,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詠物詩。詩人表面上寫竹站定青山之上,紮根岩石之中,不管風吹雨打,總是堅勁挺直,實則借竹喻人:一個人無論遇到怎麼樣的風雨和打磨,也應當不低頭,始終保持堅勁挺直,這正是這首《竹石》詩背後的真精神。

一個國家要達到發展的目标、一個民族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需要有方向、有定力、有自信。從改革開放開始,特别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後,唱衰中國的輿論在國際上不絕于耳,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從來沒有中斷過。但是,中國非但沒有崩潰,反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風景這邊獨好”。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這正是告誡全黨,無論沖刺還是起跑,都始終不能忘記舉旗定向;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保持不走老路邪路的定力耐力,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原文

我之所以強調這個問題,是因為這個重大政治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産生嚴重政治後果。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内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曆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醜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原典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清·龔自珍《定庵續集》

釋義

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在《定庵續集》中,曾這樣強調曆史的重要性“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這就是說,了解曆史,就了解了世間大道;而要一個國家滅亡,首要方法是讓它的曆史消亡,沒有曆史的國家,也就不複存在了。

中華民族曆來就高度重視曆史,強調尊重曆史、赓續傳統。首先是因為,曆史在中國社會中具有借鑒意義。通過寫史、論史、讀史,通過總結大量興亡規律和衆多得失經驗之後,人們發現,不同的時代時常演繹着相同的道理,常變的天空總是上演着不變的人情故事。這樣一來,曆史的警醒就顯得格外意味深長:看史,不是在看别人的舊時舊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學史,不是在學“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學“後事之師”的規律性智慧。曆史,不是陳腐的昨日之舟,而是當明日浪頭來襲時,我們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駕馭好自己那一艘駛向未來的命運之船--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一路走來的曆史經驗,可以指導将來的未知征程。

中國人重史,還因為曆史對中華民族具有傳承的意義。是曆史,蘊育出了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精魂所在;是曆史,譜寫出了一個社會集體認同的價值觀念;是曆史,息息相關着屬于一個國家全體背負的驕傲與沉重;是曆史,滾滾奔騰着屬于民族中每一個人的血脈傳承與文化基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忘記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念過去,必然會茫然于現在,迷失于未來;背叛昨天,必然會失守了今天,丢棄了明天。忘記了曆史中的血淚榮耀,就會背叛肩上的責任使命;忘記了曆史中的經驗智慧,就會背叛自有的文明意識;忘記了曆史中的傳統價值,就會背叛民族的精神家園。而這,才是最為可怕的流離失所。

曆史當然不會全然重複舊路,但是未來必然承接曆史的軌道而繼續出發。中國道路源自以史為鑒的道路進步,中國模式來自立足本土的模式發展,中國文化襲自古為今用的文化傳承,中國精神承自源遠流長的精神志氣,這便是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版权所有: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學院辦公室2319 聯系方式:020-37216231  郵編:5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