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基本情況
鄒克,男,湖南新化人,1985年12月生,2017年獲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金融學專業博士學位,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研究員(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研究生教育評估監測專家庫專家,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金融研究》、《金融經濟學研究》、《财經理論與實踐》等期刊匿名審稿專家。曾從事統計分析、行業研究等工作,具有豐富的行業研究、數據分析實踐經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科技金融、商業銀行管理、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統計評價等。在Ecological Economics、《政治學研究》、《中國軟科學》等國内外SSCI、CSSCI與核心期刊共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2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金融與保險》全文複印,1篇被《社會科學文摘》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統計測度研究》),參與國家自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課題、橫向項目等10餘項,研究成果曾獲副省長等領導批示。
教育學習背景
2013-2017年,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攻讀金融學博士學位
2010-2013年,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攻讀應用經濟學碩士學位
2004-2008年,湖南大學統計學院,攻讀統計學學士學位
研究範圍
研究興趣廣泛。包括:商業銀行管理、普惠金融與共同富裕、綠色發展政策與綠色金融、科技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活動的統計測度與評價。
近期主要關注科技金融方向,包括科技金融對科技産業集聚發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影響。
主持的研究課題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統計測度研究》(18BJT008),主持、已結項
發表的學術論文
[1]第1作者.科技金融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建設金融強國的理論背景[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4,39(01)(CSSCI)
[2]第1作者.科技金融政策何以影響科技産業集聚發展?[J].南京财經大學學報,2024,(01) (CSSCI擴)
[3]第2作者.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及其區域異質性——基于富裕、平等和共享協同的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5(02)(CSSCI擴)
[4]第3作者.低碳試點政策傳導機制及其效應——基于多維數據的實證研究[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4,13(02)(CSSCI)
[5]第1作者.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的技術創新效應評估[J].沿海企業與科技,2023,28(06)
[6]第3作者. 政策工具何以緩解環境不平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 33(08) (CSSCI)
[7]第1作者.中國省域平衡充分發展的統計測度與政策啟示[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02) (CSSCI擴)
[8]第3作者.應急響應的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内在機制與增效路徑[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01) (CSSCI)
[9]第2作者.區域間與區域内不平衡發展的測度與比較[J].懷化學院學報, 2022, 41(04)
[10]通訊作者.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inequality in China: Measurement, influence, and policy instrument choi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22, 200(SSCIQ1)
[11]第1作者.試點政策促進了科技和金融結合嗎?——基于雙重差分傾向得分匹配的實證檢驗[J].中國軟科學,2022(07) (CSSCI)
[12]通訊作者.綠色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理論闡釋與實證研究[J].政治學研究,2022(02) (CSSCI,《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13]第2作者.創新驅動還是投資驅動?——來自城市層面的證據[J].财經理論與實踐,2022,43(01) (CSSCI)
[14]第1作者.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理論、測度與實證[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1,36(05)(CSSCI)
[15]通訊作者.氣候政策協同:機制與效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 (8)(CSSCI)
[16]通訊作者.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Diversification on the Operating Cost of Commercial Banks[J].CONVERTER MAGAZINE, 2021,(5) (EI)
[17]通訊作者.科技金融是否促進經濟與創新的協同[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 (CSSCI)
[18]第1作者.房地産投資阻礙了技術創新嗎?——來自283個地市的實證研究[J].湖南财政經濟學院學報,2021,37(02)
[19]第1作者.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統計測度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41(01):55-65.(CSSCI,《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0]通訊作者.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政策有效嗎?——基于雙重差分法的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0(01):49-58.(CSSCI)
[21]第1作者.公共科技金融存在替代效應嗎?——來自283個地市的證據[J].中國軟科學, 2019.(CSSCI)
[22]第2作者.開發性金融支持湖南融入“一帶一路”實現開放崛起的對策[J].銀行家,2019(06)
[23]第1作者.普惠金融、農業TFP變動與城鄉收入不平衡——基于普惠金融結構性問題視角[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9(02)(CSSCI)
[24]第1作者. Intra-Provincial Financial Disparity, Economic Dispar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efecture-Level City Data[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 Trade, 2018(13) (SSCI,ESI)
[25]第2作者.科技金融内涵探讨及政策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03)(社會科學文摘轉載) (北大核心)
[26]第1作者.綜合化經營對中國商業銀行穩定性的影響及其對策[J].管理世界, 2017(05).(CSSCI)
[27]第1作者.基于周期視角的綜合化經營對資本充足率影響實證分析[C]//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2017.
[28]第1作者.不良貸款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2005-2014年省級面闆數據[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17,(01)(北大核心)
[29]第1作者.綜合化經營對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環境的影響分析[J].湖南财政經濟學院學報,2017,33(05)
[30]第1作者.基于文獻計量的宏觀審慎研究動态與特征[J].湖南财政經濟學院學報,2017,33(02)
[31]第1作者.商業銀行效率、綜合化經營與差異化戰略[J].财務與金融,2017 (01)
[32]第3作者.制度變遷、多元化行為與經營績效——基于中國銀行業的實證研究[J].财經理論與實踐,2016,37(05) (CSSCI)
[33]第3作者.縣域不良貸款率與金融生态關系的實證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7) (CSSCI擴)
[34]第1作者.多元化經營能否降低銀行經營成本?——基于Granger檢驗與VAR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07) (CSSCI擴)
[35]第1作者.美國金融防火牆制度的演化與反思[J].湖南财政經濟學院學報, 2016, 32(03)
[36]第2作者.不良貸款率對銀行業影響的統計關系檢驗[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05) (CSSCI)(人大複印資料《金融與保險》全文複印)
[37]第1作者.上市商業銀行整體風險綜合評價——基于2000—2012年年報數據[J].海南金融,2015(08)
[38]第1作者.商業銀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平衡狀況分析[J].金融論壇,2015,20(02) (CSSCI)
[39]第1作者.同業拆借市場行為效應與流動性風險的宏微觀審慎管理[J].海南金融,2015(01)
[40]第2作者.混業經營對金融業系統性風險的影響與我國銀行業經營模式改革[J].中國管理科學,2014,22(S1)
[41]第3作者.宏觀審慎視角下存貸期限錯配流動性風險的識别與控制[J].财經理論與實踐,2014,35(04) (CSSCI)(人大複印資料《金融與保險》全文複印)
[42]第3作者.經濟波動對行業貸款違約概率的影響——基于“行業景氣輪動”與宏觀調控視角[J].求索,2014(04) (CSSCI)
[43]第2作者.基于DEA-Malmquist的鋼鐵行業上市公司能源效率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2,27(08) (CSSCI)
[44]第2作者.基于ARCH類模型的人民币彙率波動特征比較[J].統計與決策, 2012 (13) (CSSCI)
[45]第2作者.貨币供應量比率Mi/M0的時間序列分解分析及預測[J].統計與決策,2012(08)(CSSCI)
教學經曆
2018年開始講授計量經濟學。
主講課程
主要講授《計量經濟學》、《統計學》、《微觀經濟學》、《互聯網金融》、《計量與統計軟件操作》等課程。
主要獎勵情況
[1]太阳成集团tyc234cc2021年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2]《金融經濟學研究》2021年度優秀作者
[3]論文《數字普惠金融與共同富裕——基于富裕、平等、共享協同的視角》獲第十屆湖南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特等獎
指導學生情況
已指導碩士研究生1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