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院長王修華教授帶來《金融科技能否緩解農村信貸服務的“三角困境”?—基于農村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視角》的報告,嘗試将“農村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作為一項準自然實驗,通過研究發現金融科技能夠擴大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規模,降低其信貸風險。信息不對稱緩解是金融科技賦能農村金融機構信貸規模與信貸質量“雙維提高”的重要路徑。農村信用社與村鎮銀行應借助金融科技力量,着力緩解農村信貸服務的“三角困境”。
西南财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鄒紅教授進行《消費的失速與分化:家庭消費品質量效應研究》的演講,從價格視角了分解家庭消費品質量效應增速及其動态變化,對中國居民消費增速下滑的内在原因提供解釋。研究得出從消費分類的質量增速來看,城鎮家庭面臨消費失速危機的風險,耐用品質量增速遠低于國際同期水平。原因主要在于複購意願低迷,存量日益萎縮;支付意願走低,消費品質提升受阻。消費質量也日益成為驅動生活成本變動的主要因素,技術創新疊代方可有效刺激支付意願。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楊碧雲教授帶來《共同富裕目标與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機會不平等影響居民消費的機制與效應》的報告,研究表明機會不平等主要通過抑制居民社會網絡、增強居民家庭的流動性約束和增強經濟地位渴求三個機制抑制居民家庭消費。機會不平等顯著抑制了普通消費支出,對高層次消費支出影響不顯著,并且對受教育程度更低家庭、農村戶口家庭和體制外家庭消費的抑制作用更大。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有效緩解機會不平等對居民家庭消費的抑制作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張翰文帶來《家庭經濟不平等與貨币政策總量結構雙重功能》的報告,通過将宏觀層面的經濟周期波動與微觀層面的消費不平等特征相關聯,在動态随機一般均衡框架下加入了家庭在收入以及金融市場參與方面的異質性設定,并據此探究貨币政策沖擊對消費不平等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對貨币政策沖擊的反應存在差異,月光族家庭消費對于貨币政策變動更為敏感。微觀不平等會影響貨币政策的總量功能,收入不平等程度提高抑制了貨币政策對消費的調控效果。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李家山的報告題目為《股市上漲能否提升居民消費意願?——來自微觀數據的經驗證據》,研究首次使用PSM-DID方法從微觀層面測度股票市場上漲對居民消費意願和消費不平等的影響,詳細探讨了股市上漲對居民消費影響的作用機制。他的研究表明股市上漲會顯著促進參與者消費意願的提升,股票市場上漲不僅通過增加居民家庭股票交易利得和擴張預算約束進而提升消費意願和水平,也能有助于降低居民家庭的預防性儲蓄動機,進而提升居民消費意願。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楊雨佳的演講題目為《家庭負債、财務脆弱性與居民消費增長:來自CHFS的經驗證據》,研究發現家庭負債會通過提高家庭陷入過渡負債和财務脆弱性的概率進而顯著降低家庭的消費增長率。高金融素養家庭以及戶主工作單位類型為機關團體、事業單位或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樣本家庭其杠杆率升高對家庭總消費增長率的負面影響不顯著;家庭杠杆率上升會對家庭的生存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的增長率均産生顯著的抑制作用。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譚卓敏帶來了題為《數字金融素養、農村家庭财富積累與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報告,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綜合分析了數字金融素養對農村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研究表明數字金融素養對農村家庭财富積累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數字金融素養主要通過緩解流動性約束、提升社會資本以及促進非農就業來促進農村家庭财富積累;在考察數字金融素養的共富效應時,發現數字金融素養具有一定的包容性。